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部门文件   > >  县统计局
对左门乡毕叭村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思考
来源: 姚安县统计局 | 访问量:13490 | 发布时间: 2019/12/6 15:34:27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连续几年的精准帮扶,我县已于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转入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本文结合姚安县统计局挂包帮扶左门乡毕叭村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巩固提升的实例,通过“解剖麻雀”方式,揭示该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实现如期脱贫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全面巩固提升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以期对各地减贫有所帮助。

一、毕叭村精准脱贫取得的成功经验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毕叭村委会位于左门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离县城53公里,全村区域面积48.5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在2013年开展精准扶贫前,有农户251户10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82人,贫困发生率达36.6%。该村属边远高寒贫困少数民族山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604元,居全县倒数第2位;该村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仅1亩且大部分为山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养殖为主,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特别是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发展资金、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或因病等原因,无力走出贫困。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县乡村三级的不懈努力下,带领全村贫困户连续奋战三年如期实现了脱贫出列的伟大目标。到目前仅有未脱贫兜底2户3人,全村贫困发生率降到0.31%。取得如此巨大成功,除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外,重点突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要致富先修路。针对长期制约群众发展的出行难题,投资2250万元硬化村组公路31.9公里,村组公里、组内户外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目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 93.6万元,完成全村30户危房户改造,对生存条件较差的8户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解决了村民居住难大事。投资46.8万元,兴建小水坝1处,新建蓄水池(窖)103个,改善了农业生产灌溉条件。投资200万元,新建村文化活动室5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为群众进行集体活动和开展学习提供了阵地。

(二)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夯实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

要使贫困户脱贫,并使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核心问题就是要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使贫困户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是结合发展优势,找准发展定位。长期以来毕叭村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养殖为主,观念技术落后,粗放经营,效益较差,特别是羊出栏、核桃面积分别位居全县第2位和13位,人均拥有量居全县第1位,但大而不强,没有品牌意识,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县统计局等挂包部门通过大量走访调查,通过分析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种植习惯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提出在培强做大以山羊、黄牛、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和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烟叶、美人椒、山药、百芸豆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计划,并请相关专家到实地查看可行后,结合农户实际和意愿制定一户一策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为提高养殖技术,在畜牧部门的帮助下,组织培训6场次,通过引进新品种,对原有品种进行改良,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水平,养殖大户从无到有,带动了全村养殖发展的热潮。在种植方面,县统计局牵头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其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16年县统计局出资4.2万多元,从外地购买U型槽山药种植器和种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引进姚安县鑫兴盛实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推广新法种植山药100亩,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17年、2018年、2019年县统计局又拿出8万多元农户扶持资金,引进大姚三台绿特农产品公司和左门绿吉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以定单生产模式,与农户签订美人椒、工业辣、魔芋等种植合同,又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典型示范引路、技术帮扶等措施,让广大群众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式,并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极大地激发发展信心。通过持续不断的扶持培育和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支柱产业,全村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实现了如期脱贫摘帽目标。

(三)抓好教育引导,激发群众发展活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针对毕叭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守旧,信息闭塞,加之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精神懈怠,发展动力不足的实际,从思想教育引导入手“拔穷根”。一是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县统计局等部门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在家中、田间地头与贫困农户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思所盼,向他们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我县发展战略和扶贫政策等,激发群众发展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培训。针对群众科技知识缺乏的实际,聘请州、县、乡科技人员先后举办了果树提质增效改造、核桃种植技术、肉牛养殖技术、浅生曹山药种植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党的基本知识等培训8期3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开拓群众视野,使每位群众均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能。三是积极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有青壮年劳力的家庭反复开导,多次组织就业培训,为他们寻找适合的岗位。三年间新输出35人,目前全村外出务工70余人,分布于新疆、上海、昆明、楚雄等地从事电力建设、建筑和服务等工作。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以点带面,致富一片”的良好机制。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文化素质低,技能缺乏

缺乏教育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2018年97户贫困户中仅有5名高中在校生,初中毕业后普遍选择外出务工或回家务农。现有劳动力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他们很难接受新的科技知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型经营理念,劳动技能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难以获得较高的稳定收益。

(二)信息闭塞,观念陈旧

大部分群众对外界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不了解,部分群众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更无法把握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走势,产业发展随大流,靠天吃饭,抵御风险能力差。部分贫困户由于长期陷于贫困,对摆脱贫困缺乏信心和决心,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毕叭村缺乏具有一定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小散弱特征明显,生产成本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

一是部分贫困户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发展规划,只能靠传统种养殖业维持生计,收入十分有限。二是部分贫困人口为留守老人,既无劳动能力又缺乏一技之长,特别是部分贫困户疾病预防意识差,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既增加就医成本又散失了发展条件。三是贫困导致儿童早恋、未婚先育、光棍增多等社会问题恶性循环,加之家长愚昧无知,极不重视教育,学生无心向学,特别是光棍家庭丧失发展信心,得过且过,毫无发展目标。

三、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

(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一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完善巩固提升计划,调整工作重心,优化帮扶方式,落实好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的“四个不脱”政策,对脱贫户“扶上马、送一程”,对未脱贫户因户施策加大帮扶,对因病因灾等导致返贫风险的采取特殊政策给予及时解决,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在产业发展上继续做好典型示范,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产业,并在产业发展中掌握技能,尝到甜头,接受新的经营理念,增强发展信心。

(二)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一是走“企业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 “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新经济组织方式,加大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效化解发展风险,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创建绿色生态品牌,立足毕叭优势做大做强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魔芋、山药、辣椒、药材等为主种植业,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渠道增加收入,依托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组织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有效对接市场需求,逐步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强化素质提升。一是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群众思想认识、保障措施等入手,让每一位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贫困的根子问题。二是加大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力度。让专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通过现场讲授、实地指导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每一位群众都至少掌握一门以上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三是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要将“扶志与扶智”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党恩”主题教育,加大宣传引导,鼓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四)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劳务输出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既增加收入,又学到了新的技能,许多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拓展了空间。一是要全力实施就业扶贫巩固提升行动,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扩大就业脱贫覆盖面。加强劳务输出服务,提高劳务对接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落实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补助政策。二是鼓励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河道治理、地质灾害监测、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增加劳务收入。(李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