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部门文件   > >  县农业农村局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姚安县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 | 访问量:4248 | 发布时间: 2023/10/25 15:53:55
各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局属相关单位:

  为实施好姚安县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按照省州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姚安县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姚安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实施方案》和《楚雄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和细化工作方案,并认真抓好贯彻执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10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姚安县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实施方案


  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云农建〔2020〕4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以及《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等相关技术规定,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全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与信息发布制度,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逐步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重点

  一是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建设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的监测网点,逐步完善省、州市、县(市、区)分级负责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监测点建设与运行不同步的问题,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反映耕地质量状况。各乡镇按时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年度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填报和监测报告编写工作(见附件1)。

  二是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在全县9个乡镇29个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点,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情况,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评价。各乡镇按时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年度过录表填报,及时更新耕地质量等级信息(见附件2)。

  三是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提升耕地质量;根据项目安排,开展退化耕地治理示范,探索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见附件3)。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职能之一,要充分认识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风险责任意识,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

  (二)强化质量控制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把质量关。在调查采样环节,强化标准执行,规范技术操作,提高土壤样品代表性;在检测环节,对定点检测单位实行盲样考核与质量监控;在数据填报环节,实行镇级填报人、县级汇总人双重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科学准确。

  (三)强化技术培训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组织耕地质量相关技术培训,开展标准宣贯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人员的技能。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建设,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保障调查评价工作的统一性、连续性。

  (四)规范资料管理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痕迹资料管理,对变更监测点土壤剖面照片、取样照片等按照规定编号保存,妥善保管监测点田间记载表、样品监测结果、年度监测报告等材料,便于随时调取使用。(此实施方案自发布起长期有效)



  附件1

姚安县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为落实《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云农建〔2020〕4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健全完善全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确保按时按量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汇总和监测报告编写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科学布点、持续监测、系统评价为主线,健全完善全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规律,统筹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为构建绿色种植制度、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构建层次清晰、分级负责、代表性强、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全面完成3个(州市级1个、县级2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相关配套设施,投入正常运行,开展正常监测内容。

  二、监测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监测内容

  依据新修订的《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以下简称《规程》)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按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和县级四个标准进行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田间建设包括3个功能区,具体包括自动监测功能区、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

  1.自动监测功能区:主要放置土壤多参数自动监测设备、农田小气候等田间管理监测设备,四周设立不锈钢保护围栏。原则上按省级以上配置相关设备,若条件允许,州级监测点也可适当配置相关设备。

  2.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设置3个处理区,即长期不施肥区、当年不施肥轮换区、常规施肥区,共5个小区。每个小区有明显标识,特别是长期不施肥区。轮换施肥区用1、2、3来标识。

  ——长期不施肥区:设1个固定小区,不施用任何肥料。

  ——当年不施肥轮换区:设3个小区,每年1个小区不施肥,另外2个轮换小区与常规施肥区一样正常施肥。3个小区轮流每年一换,每3年一轮换。

  ——常规施肥区:设1个固定小区。按当地习惯施肥(区域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方案),包括施用化肥(配方肥)、有机肥及农家肥。

  3.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针对本地区以往种植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自行设置培肥试验、改良试验、综合治理试验等。

  (二)监测方法

  严格按照《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原则要求每年进行田间试验两组,小春、大春(轮作)各一组,并认真记录田间试验过程和产量结果等;可根据当地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进行适度调整。并于每年大春作物收获后、下季作物施肥前(10-11月)取各小区的耕作层土壤样品共5个(若增加了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则为6个)送检,其中:长期不施肥区1个,当年不施肥轮换区3个,常规施肥处理1个(其中,涉及国家或省级监测点的县市,常规施肥区取两个平行样品)。检测项目为:pH、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缓效钾7项。作物种类、作物产量、施肥量等按照每季作物分别记载,填报相关系统。

  (三)监测要求

  1.每个监测点的当季试验作物需全田统一,小、大春试验作物按本区域内的主推品种或当地种植结构安排,每年相对固定不变。

  2.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方法。按当地习惯,结合本区域推荐配方确定,所有施肥功能区保持一致。

  3.农家肥、有机肥是否施用的问题,均遵循当地习惯进行,只要所有施肥功能区保持一致即可。

  三、职责分工

  严格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第2号)的有关要求,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本级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包括监测点维护资金的落实、监管和人员培训、管理数据,保护本级监测点设施和审批本级监测点的变更。

  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耕地质量监测具体工作,包括各等级监测点资料收集、汇总、分析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编制全县耕地质量监测规划、计划和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对各乡镇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各等级耕地质量监测具体工作,包括各级监测点的具体管理,收集、汇总、分析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意识

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职能之一,是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有关要求,充分认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强化风险责任意识,推进耕地质量监测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

  (二)完善体系建设

  强化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机构建设,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逐步规范工作方法,确保调查内容详实、监测数据可靠、评价结论科学,并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及耕地地力评价等成果数据,为构建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规范资料管理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痕迹资料管理,对变更监测点土壤剖面照片、取样照片等按照规定编号保存,妥善保管监测点田间记载表、样品监测结果、年度监测报告等材料,便于随时调取使用。

  (四)加强宣传培训

  各县要及时总结成效和好典型、好做法,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监测评价成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学习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我州逐步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耕地质量监测队伍。

  (五)经费保障

  按照《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云农建〔2020〕4号和《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20〕235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田间试验运行经费:经费标准:大春一组2500元(试验工时费2000元,试验材料费500元);小春一组2000元(试验工时费1500元、试验材料费500元)。

  五、注意事项

  (一)注意“当年不施肥轮换区”小区轮换问题。按年度轮换,每年小春加大春轮作为一个周期。当年第一季(小春)开始至第二季(大春)结束,轮换区为轮换2处理不施肥,轮换1、3处理与常规区相同。

  (二)监测点作物秸秆统一不还田,所有小区均不还田。

  (三)在完成每组试验后一个月内(每年的6月上旬、12月上旬各一次),按时完成“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单机版)”内“表3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上报表”(见附表)的填写和监测工作总结上报。

  (四)当年监测点取样工作于第二季(大春)作物收获后开始,只取土壤样品,不取植物样。于每年10—11月内完成土壤样品的处理和送检

(五)12月上旬,完善监测点档案库“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


  附件2

姚安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为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云农建〔2020〕4号)要求,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全县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坚持科学布点、持续调查、规范评价,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促进全县耕地质量提升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制度。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要求和西南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年度开展耕地质量主要性状调查与数据更新工作。及时掌握我县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演变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

  (二)建立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发布制度。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要求,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基础上,建立每年提供上一年耕地质量变动情况和每5年发布一次区域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制度,为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使用好耕地质量数据平台。按照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要求,加快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耕地质量数据平台,使用好耕地质量数据平台,提升我县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应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为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三、具体内容

  (一)保持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基本稳定。原则上保持现有29个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点不变,确属客观原因需要变动的,由各乡镇按照建点时的相关要求,选择好与原评价点基本情况相同或相近似的点位后,报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同意后,按照建点工作流程重新建点,确保点位代表性与延续性。

  (二)开展年度耕地质量调查。各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要在每年5月底前,即小春收获后,大春耕种前,组织熟悉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耕地质量调查点位上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工作。并统一交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进行送检。取样时每个调查点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要求用非金属类工具采集一个耕作层混合土样,每个土样采集点数不得少于10个随机点,并用铅笔填写内外双标签。不得委托未经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取样,土样风干时注意防止污染。补充完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数据更新。土壤样品检测由省农业农村厅筛选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作为推荐检测机构,或通过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考核的土肥检测机构统一集中进行检测。

  (三)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统计。县级农业部门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 -2016),按照西南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市)为单位,采用综合指数法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完成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更新县域耕地质量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对占用与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区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单独核算,更新耕地质量等级信息。

  (四)编制上报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县级农业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填报过录表,州级农业部门对县级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审核汇总后,形成全县耕地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编写全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统计上报工作应于次年3月底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职能之一,要充分认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强化风险责任意识,推进耕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

  (二)强化质量控制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把质量关。在调查采样环节,强化标准执行,规范技术操作,提高土壤样品代表性;在检测环节,对定点检测单位实行盲样考核与质量监控;在数据填报环节,实行县级填报人、州(市)汇总人双重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科学准确。

  (三)强化技术培训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组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人员的技能。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建设,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保障调查评价工作的统一性、连续性。

  (四)强化宣传引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及时总结成效和典型经验,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评价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3

姚安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


  一、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推广水稻(玉米)加腐熟剂快速堆腐还田技术;稻草加秸秆腐熟剂免耕覆盖秋大豆或蚕豆;稻草粉碎后加秸秆腐熟剂翻压还田,播种(或移栽)油菜、麦类、冬玉米、冬马铃薯或蔬菜;水稻留高茬施用秸秆腐熟剂,翻压还田,播种(或移栽)油菜、麦类或蔬菜。

  (一)水稻(玉米)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是将秸秆通过加入生物菌剂、化学肥料等腐熟物质人工堆积发酵成肥的一种还田技术模式。包括水稻秸秆堆腐还田、玉米秸秆堆沤还田等技术模式。

  1.技术原理: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等稳定性较强的大分子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分解缓慢。在堆积成肥过程中,人为的调节水分、养分、通气状况,创造了适宜微生物繁殖的环境,另外再添加秸秆腐熟菌剂,增加了快速腐解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堆内温度随微生物的繁殖而升高,较高的温度能加速秸秆的腐解速度,因而秸秆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分解、腐熟成肥。

  2.操作步骤:

  (1)地点选择。选择靠近水源、堆积秸秆方便的田间地头、沟边路旁等不妨碍大田耕作的地方;劳动力充裕的项目区也可挖深约1米的坑,坑的大小、形状根据场地和材料灵活掌握,并夯实底部,铺一层厚30厘米左右、未切碎的作物秸秆,加水调节含水量。

  (2)秸秆处理。作物收获后,有条件的将秸秆切割成10—15厘米小段。

  (3)施用腐熟剂与调节碳氮比。秸秆腐熟剂施用量按每公斤秸秆施用2亿个以上的有效活菌数(CFU)计算确定(示例:如果腐熟剂的有效活菌数为2亿/克,则1吨秸秆至少需要1千克腐熟剂,以此类推,下同),用尿素5公斤或碳铵20公斤与潮湿细土混合均匀撒在秸秆每层中调节碳氮比,有条件也可用人畜粪(100—200公斤)代替氮肥,效果更佳。

  (4)秸秆的堆置。将切割后的作物秸秆堆成20厘米厚,均匀撒施腐熟剂,然后堆第二层,以此类推,逐层铺撒,共堆10层左右。用挖坑的土将肥堆覆盖或加盖黑塑料膜封严沤制。

  (5)堆后的管理。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分和温度变化的情况。适时翻堆一次,把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翻到外边,根据需要加适量粪尿水重新堆积,促进腐熟。经20—30天,原材料已近黑、烂、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

  (6)施用腐熟秸秆肥。采用基施的方式将腐熟好的秸秆肥均匀撒施于地表,耕翻入士,播种时按照配方施肥技术配合使用化肥。

  2.注意事项:

  (1)秸秆水分含量控制在60%左右,即用手捏混合物,以手湿并见有水挤出为适度。秋冬季节比较干旱,秸秆过干要适当补充水分。

  (2)腐熟剂、尿素(或碳铵)等物料要与秸秆均匀混合,即混即施。

  (3)堆垛时秸秆要轻轻拍实,以防空隙过大,堆好后最好使用掺有秸秆的泥封堆。堆内温度超过65℃时要采取通风措施。

  (4)腐熟标志。堆温降低,物料疏松,褐色或黑褐色,稍有氨味,堆内有白色菌丝。

  (二)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是将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整株铺放在作物的棵(行)间地表,伴随作物的生长和田间农事活动完成自然腐熟,腐解物可为当茬或后茬作物直接利用。秸秆覆盖还田可起到抗旱保墒、调温抑草、培肥改土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包括稻田蚕豆免耕露播稻草秸秆覆盖种植、稻田秋马铃薯/晚秋蔬菜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技术模式。

  1.技术原理:根据农作物株型大小和地块消纳能力的不同,确定秸秆还田量,将收获物秸秆整株铺放在作物行间或棵间地表,通过自然降雨、光照、土壤湿度和微生物腐解作用以及施肥、调节碳氮比、灌溉、中耕、覆土、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使秸秆充分腐解。

  2.操作步骤:

  (1)低留茬。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均应留低茬,留茬高度小于15厘米为宜,不影响后茬作物播栽活动和苗期生长。

  (2)铺撒秸秆。主要采用人工铺放,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整齐摆放和散乱铺放皆可,应掌握“地不露白,草不成团”原则。根据不同下茬作物,选择不同稻草覆盖方式。种植油菜的,水稻收获后趁土壤湿润将稻草均匀覆盖于水稻田宽窄行的窄行中,宽行留作免耕栽油菜;种植小麦的,在施足基肥、播种小麦后再盖草,每亩覆盖稻草量450—600公斤;种植马铃薯的,在马铃薯栽种后,趁着垄面湿润覆盖稻草,盖草后淋一次水或撒土压草,1亩稻田的稻草覆盖1亩马铃薯田;种植冬种蔬菜的,应在蔬菜播种后,按每亩稻草用量250—300公斤直接铺盖或撒铺,以不见表土为准。

  (3)施用腐熟剂与调节碳氮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稻草还田量,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用量(亩增施尿素5—10公斤)以调节碳氮比至25:1左右。同时,采用拌土拌施有机肥等方法均匀施用秸秆腐熟剂,并拍打稻草,使秸秆腐熟剂与稻草充分混合。

  1.注意事项:

  (1)在低洼易积水的果园地或土壤过于粘重的田块不适合采取稻草覆盖还田方式。有严重病虫害的稻草不宜直接覆盖,将其高温堆沤后再利用。

  (2)秸秆覆盖后如遇连续无雨干旱天气,应根据土壤墒情,结合作物灌溉需求适当浇水,保持秸秆适宜湿度,加快秸秆腐熟。

  (三)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是将作物秸秆经过机械粉碎(或切段)处理后直接翻入土壤,或直接将作物秸秆(根茬)深翻入土的技术模式。包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模式。

  1.技术原理:通过机械粉碎或人工收割并翻耕将作物秸秆深翻入土,使秸秆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快速腐解,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产量。

  2.操作步骤:

  (1)作物收获。作物成熟后,机械或人工收获籽粒(穗)。

  (2)秸秆处理。秸秆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15厘米。联合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10—15厘米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10—15厘米长度切碎。将切碎的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300—400公斤。玉米秸秆切成10—15厘米碎秆,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500—700公斤。

  (3)施用腐熟剂与调节碳氮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秸秆还田量,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用量(亩施尿素5—10公斤)以调节碳氮比至25:1左右。

  (4)翻耕整地。采用深耕深松机等机具将粉碎的秸秆深翻入土25厘米左右,或用耕翻机将没有粉碎的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中30厘米左右。

  3.注意事项:

  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在肥水管理上应采取浅灌、勤灌,严禁串灌、漫灌,以防止养分流失;采用免耕抛秧栽培的稻田,抛秧前平整田面,避免田面深浅不一。

  (四)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模式

  水稻、小麦等作物收获时,采用机械或人工收割方式,人为提高割茬高度,仅收割作物上部的籽粒与分枝茎叶,留下一定数量的作物基部茎秆(高茬)直接耕翻入土的还田方式。包括水稻留高茬翻压腐熟还田抛秧、水稻撩穗收割留高茬催腐直播秋冬季作物(油菜、绿肥等)还田等技术模式。

  1.技术原理:水稻、小麦等作物收获时,人为提高割茬高度,将残留的作物根茬结合整地连同作物根茬一起归还土壤中,在适宜的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耕地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该方法工序操作简便易行,还田秸秆均匀等特点。

  2.技术要点:

  (1)作物适时收获。一般要求在作物85%籽粒成熟时收割,留茬高度30厘米左右,以作物直立或微倒时收获效果最好。

  (2)秸秆处理。秸秆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30厘米左右。割下的部分收获籽粒后将秸秆均匀抛撒于田间。

  (3)施用腐熟剂与调节碳氮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稻草还田量,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用量(亩施尿素5—10公斤)以调节碳氮比至25:1左右。

  (4)翻耕整地。采用耕翻机将作物秸秆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匀,根茬混拌于土中的覆盖率大于95%,并注意翻平扣严,深度一致。

  3.注意事项:

  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秸秆处理后立即翻压,以免秸秆晒干后影响腐熟速度和还田效果;在肥水管理上应采取浅灌、勤灌,严禁串灌、漫灌,以防止养分流失。

  二、绿肥种植技术

  推广冬(秋)闲田绿肥(冬大豆)净种技术;绿肥与玉米、马铃薯、烤烟、萝卜等作物间套种技术。

  (一)冬绿肥种植模式

  绿肥生产是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小春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压青、翻压还田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用地与养地结合的重要途径。

  1.技术原理:利用稻田、旱地和园地的冬季休闲地复种、套种冬绿肥,直接为水稻、旱(杂)粮和园地提供底肥。以肥粮、肥饲、和肥菜兼用多种方式。

  2.技术要点:项目县大部分地区农民都有种植的习惯,品种主要以光叶紫花苕为主。

  (1)品种选择

  绿肥品种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光叶紫花苕为主要品种,种子净度、纯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指标必须达到国家三级种子标准。

  (2)种植技术

  ①种子处理

  播种前把种子置于太阳光下曝晒1—2天,再用温水浸泡4—8小时,用1%的钼酸铵溶液拌种,晾干后播种在较湿润的田地里,以提高发芽率。

  ②适时播种

  抓节令适时播种是提高绿肥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旱地绿肥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水田绿肥在水稻收割10—20天播种,水分不足的地方,可以在水稻收割前8-15天播种,确保种子发芽率。

  ③播种量和播种方式

  根据地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苕子播种量一般2—5公斤/亩,宜撒播或条播。净种或混种的苕子田,种前必须翻耕松土整平,均匀撒播后覆土4—5厘米;条播行距15—30厘米,适宜播种深度2—3厘米,播后覆土,条播主要用于大面积机械播种。

  (3)管理技术

  ①水分管理

  绿肥生长季节在冬春时期,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灌水。苕子喜湿润,但不耐涝。整个生育期应保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宜开排水沟,做到田间能排能灌。

  ②合理施肥

  茬子苗期对磷肥的反应较为敏感,同时增强幼苗的抗寒能力,一般基施过磷酸钙20—30公斤/亩,入春以后追施尿素5—10公斤/亩,以促进绿肥生长,达到“以小肥换大肥”的目的。

  ③田间除草

  前作收获后,视杂草生长情况进行除杂。除草剂等农药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规范使用。一般播种前均匀喷施,苗期多用人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④防病防虫

  光叶紫花苕主要病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白粉病。优先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施肥,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GB/T8321)及《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行业标准(NY/T1276)的有关规定。

  (4)适时收割、翻压还田

  ①适时收割与翻压

  光叶紫花苕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以开花期最快,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也以此期为最高。因此在苕子初花期至盛花期收割与翻压,一般掌握在下茬作物移栽前30天左右。

  ②翻压还田

  翻压数量:综合考虑气候特点、土壤肥力和其他肥料施用量等方面。一般低肥力土壤每亩翻压苕子鲜草1000—1500公斤,中肥力土壤每亩应翻压苕子鲜草500—1000公斤,高肥力地块当季种植绿肥则不宜再翻压苕子鲜草,可收割饲用或移至他田使用。

  翻压技术:绿肥稍加晾晒后翻入土层,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翻耕时可采取先翻耕后灌水,再施入适量石灰(4—5公斤/亩),中和绿肥腐烂所产生的有机酸,随后采取保持浅水灌溉,勤晒田等措施,加速绿肥腐烂分解。旱地翻耕要做到保墒、压严、压实,使绿肥与土壤密合无孔隙。

  3.注意事项:

  在新种区必须拌接根瘤菌,这是新区种植绿肥成败的关键措施,老区拌菌种也可显著提高产量。拌种肥可用5公斤过磷酸钙加30公斤草木灰和50—100公斤的腐熟农家肥混合堆沤7天,否则影响发芽率,然后与种子混合,随拌随播。

  (二)套种绿肥模式

  在不改变作物种植方式的情况下将绿肥作物套种在主播作物行株间,前套、后套,可作当季作物追肥和下季作物基肥。

  1.技术原理:套种可以很好地利用作物播种期、生长期的差异,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同时培肥地力。

  2.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光叶紫花苕是适宜我省种植的绿肥品种。

  (2)种子处理。用1%的钼酸铵溶液拌种,拌潮阴干后播种。

  (3)适时播种。旱地6—7月播种,稻田8—9月播种。

  (4)播种方式及播种量。播种有撒播、穴播两种。产草田每亩播种3—4公斤,留种田每亩播种2—3公斤。

  (5)田间管理。在幼苗期施一次提苗肥,每亩施普钙30公斤,以利于幼苗的前期生长。与玉米套作在7月下旬,玉米作最后一次追肥,中耕时将底肥和苕种均匀播种在行间,整地后随即播种,然后覆土厚3—4厘米;烤烟地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当烟叶采到腰部叶时,在烟根附近打塘点播。水稻收割后,开好“井”字沟和田边沟,达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保持田面湿润而不积水。

  (6)适时翻压。绿肥植株适宜的翻压时间为初花期至盛花期。

  (7)收种。光叶紫花苕是无限花序,种子成熟不一致,当植株上的荚果80%成熟后(呈深黑色)便可收割,收获后的种子应晾晒风干后,装袋贮存,贮存时应经常检查,防止霉烂。

  三、施用有机肥技术

  施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机肥或堆沤有机肥,消纳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一)畜禽粪便坑式堆沤技术

  1.建坑。在田头地角、村边住宅旁或牲畜棚圈旁边,依照牲畜粪便的数量建堆沤池,或利用自然地形凹坑作为积肥坑。

  2.积肥。根据粪便类型,增加热性肥料,如果堆沤材料以厩肥为主,添加部分过磷酸钙,可加快厩肥腐熟,防止厩肥中氮素挥发流失,同时还能增加肥料中有机磷含量,提高磷肥功效。

  3.翻堆腐熟。秋季入冬前或者春季翻混肥料,并加水腐熟。温度过低时,可在粪堆中刨一个坑,内填干草等易燃物点燃,通过缓慢烟熏提高肥堆温度,促进堆肥快速升温、发酵腐熟。

  (二)畜禽粪便—秸秆堆沤发酵技术

  1.选点。堆肥场选在背风向阳的平坦地方,堆底铺好细土,上面铺秸秆。

  2.秸秆处理。把2500公斤农作物秸秆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加水搅拌,使秸秆充分吸水,至含水量达到60%~80%。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施用秸秆腐熟剂,如施用,则加入秸秆腐熟剂7.5—10公斤。为保证秸秆在堆制过程中有利于微生物分解,需调整C/N比值在30:1~40:1,一般加入尿素12.5公斤混合均匀。

  3.混合畜禽粪便和秸秆。把畜禽粪便和处理好的碎秸秆进行均匀混合堆成2米宽、1.5米高的长垄。用塑料膜或泥巴将其盖严封实,以提高堆内温度,防止水分蒸发和氨气的挥发损失。

  4.堆沤。堆沤5—7天可进入发热阶段,7—15天进入高温杀菌阶段,当发现堆体有下陷的现象,说明堆内温度已经达到60℃左右,此现象持续3—5天后,及时翻堆降温,翻堆后重新堆积,注意加水拌匀,进行熟化处理。一般30—50天就能达到充分腐熟。腐熟程度既要考虑培肥地力的需要,也要考虑当年增产。要因地制宜,易旱、水分不足的岗坡地,要充分发酵,达到黑、烂、臭为好;在涝洼地,土壤水较充足的条件下,半腐熟即当秸秆变黄灰色,干后一触即碎的程度为宜。

  (三)鸡粪/猪粪堆沤发酵技术

  1.打粪。按照鸡粪/猪粪与土为1:4的比例掺土混办,混办后用打粪机打粪。

  2.发酵。打完后在平地堆成2米宽、1.5米高的长垄进行发酵。不用采取任何措施鸡粪6—10天左右、猪粪10—15天左右就能发酵腐熟使用。如果打完粪后用塑料膜盖严或在5-8月气温高时3—5天左右就能发酵腐熟使用。

  (四)牛羊粪平地堆沤技术

  1.上堆。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在发酵场上堆成底边宽1.8—3.0米,上边宽0.8—1.0朱,高1.0—1.5米的梯形条垛,条垛之间间隔0.5米。

  2.翻堆。每一天的上堆发酵原料作为一个批次,原料上堆后在24—48小时内温度会上升到60℃以上,保持48小时后,开始翻堆,当温度超过70℃后,必须立即翻堆,翻堆时务必均匀彻底,将低层物料尽量翻入堆中上部,以便充分腐熟。

  3.发酵。发酵完整的堆肥过程由低温、中温、高温和降温四个阶段组成。温度由低向高再逐渐回落,此时物料应无任何异味,即可结束发酵。

  (五)有机肥用量判定

  1.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根据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如土壤原有机质含量为20克/公斤,在耕层上每亩有机质含量为3000公斤,若年矿化率为3%,则每年消耗的有机质量为90公斤。若有机质的腐殖化系数为0.25,则每亩需加入360公斤有机肥才能达到土壤耕层有机质平衡。将当地最肥沃的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视为该地土壤有机质的最高含量,确定有机肥用量的上限。我省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取3%;不同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如下:秸秆(0.35)、绿肥(0.25)、有机粪肥(0.30)。

  2.确定有机肥施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下总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和秸秆还田量,采用同效当量法,确定商品有机肥用量。

  四、土壤改良培肥技术

  在耕地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土壤地区,推广施用石灰等土壤调理剂与秸秆还田腐熟、增施有机肥及种植绿肥等综合地力培肥措施。

  (一)施用土壤调理剂

  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的旱地或水田酸化严重区域,施用石灰等酸性土壤调理剂产品,配合土壤培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技术原理:酸性土壤调理剂直接或经活化处理后,与土壤酸性物质反应,从而提高土壤pH值,提供植物中微量营养元素,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2.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土壤调理剂。石灰应选择重金属含量低、质量安全的产品,土壤调理剂产品须经农业农村部登记,重金属、有害物质含量必须达到有关国家标准要求。不得选择可能污染农田的、以矿渣等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产品。

  (2)确定施用量及方法。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分析土壤酸化程度和应用范围,合理确定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及方法。每亩石灰推荐使用量50—75公斤。其它土壤调理剂按说明书使用,一般只选一种调理剂。土壤酸化调理剂在农田翻耕前均匀撒在旱地或水田表面。播种或栽插前,将土壤调理剂翻入土层并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一次施用土壤调理剂的有效期2—3年。

  (3)适宜区域。土壤pH值在3.5~5.5之间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二)土壤综合培肥

  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翻压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多种模式培肥土壤。


  附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上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