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旅游姚安   > >  文物古迹
姚安县龙华寺
来源: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 访问量:20084 | 发布时间: 2022/8/15 17:01:16

“光禄之山高插天,下有碧涧流溅溅。”姚安县龙华寺,俗称活佛寺,位于姚安县城北十二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民国姚安县志·祠祀》记载:“龙华寺,一名活佛寺,在城北二十里白塔村,后唐天佑间建(采访),原名卧佛庵。”

由云龙《重修龙华寺活佛寺碑记》载:“龙华山活佛寺在姚安城北二十里许,自唐以来之古刹也。相传,创始时,有行脚僧自鸡足山至,主僧留之执爨。居数岁,忽于除夕求归,且乞一担荷衣装者。主僧漫曰:‘岁忙,僧众皆无暇,惟四天王无事,令从汝去。’僧曰:‘唯,唯。’及元日晨起,天王像竟失其一,此僧亦杳。越数日,有人传说,距寺十里外之普关山上,有天王像。走视之,即寺中像也,因复就地立庙焉。寺之灵迹昭然如是。德清俞荫甫太史载之《右台仙馆笔记》,且引《夷坚志》饶州妙果寺风和尚驱遣金刚荷担事为比,而疑之为附会。俞先生于佛不甚信仰,内典亦只涉猎,宜有此怀疑。讵知菩萨化身,偶显神通,亦寻常事。如达摩渡江,丰干骑虎,各著灵异,岂尽子虚,而俗人遂诧为乌有,亦殊少见而多怪者矣。寺至明初,宗风大盛,众常七百余人。逮至清代三百年间,高僧间出临济一派,递衍不绝。”《姚安县志·甘志》云:“光禄山,在城北二十里,群峰耸翠,山坳寺宇甚多,最瑰伟者为龙华禅院,创始唐季,历史悠久。境地清幽,林壑秀美。骚人墨客,时喜登临。尤以仲春九日,社会远近士女云集,颇极一时之胜。光禄四景之佛寺寻春,即此。”

是呢!因光禄西山麓有这座“创始唐季”的龙华寺,且山形如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民间又称光禄山为龙华山。放眼望去,峰峦叠翠更显得矫健。登至顶峰,远眺姚安坝子,地里面的油菜花密布,屋舍俨然其中。巍巍峨峨,郁郁葱葱,菩提翠柏,竞相耸立,高峻挺拔。掩映在参天古木中的龙华寺,依山势而建,坐西向东,顺着南北两边的山箐,寺域近长方形,西侧、南侧为直角,北侧偎山势砌筑石堡坎呈半圆弧状,东西长近三百米,南北宽一百八十米,占地面积大约五千四百平方米。龙华寺建筑群大小房屋百余间,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对称特点,由大雄宝殿、十王殿、方丈室、南厢、北厢、圆通殿、后轩北院、过厅、斋堂、钟楼、鼓楼、照壁、山门及三丰祠等组成。

龙华寺的历史,明以前无考。清雍正二年,邑人河南光山知县蔡友松(康熙年间举人)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记》载:“姚城西北二十里许,有龙华山活佛寺,肇自唐时,历有年所。或曰天章四年所建,或曰大宝六年所修。此皆南诏之称,史书无所记载。因神僧示现,从方外以寻求,夜半辞行,将天王而引去。由斯灵迹之显,然遂称其刹为活佛。”据《姚安县志·王志》载,明初,玄铿大师传法弟子商崖宗玙和尚住持龙华寺,“遇神僧示现,因发愿苦行募化,得檀信捐助,重辉寺宇,号为中兴。继而开堂说法,僧众数百,咸受皈依,一时遐迩”,“后诸方学者云集,座下至七百余”。明末,有寂空和尚从四川来姚安,住持龙华寺,“精专戒行,感诸檀樾,助施田亩,充扩招提。”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徐霞客来到光禄山。《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记载:“寺号龙华,僧号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后轩东厢。其后有深峡下悬,峡外即危峰高峙,庭中药栏花砌其幽。墙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临深箐,外映重峦。”

龙华寺于康熙五十九年被毁,土官高厚德及住持寂广和尚重修。光绪二十年二月又毁,马驷良及住持觉安和尚再建,“境地幽胜,建筑庄严弘伟,实邑中最古之大丛林”。重建时基址未动,按原样复修。但两次火毁都未涉及大悲殿(圆通楼)及后轩,故圆通楼及后轩仍为明代建筑。整体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入内须经山门。其门为牌楼式建筑,两侧是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腾越道尹由人龙撰书楹联:“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对联上面有“龙华古刹”四个苍劲大字,哼哈二将泥塑于两侧龛内。入内为一长方形小院,院内墙壁,即山门背面位置有赵鹤清“龙吟”“虎啸”墨迹、两幅壁画及赵子骍所书楹联“到此方知官是梦,前生安见我非僧”。至此,可从侧再入二院。院两侧为“钟”“鼓”二楼,三重檐,左右对峙,楼阁高耸,雕刻精细。由两侧上台阶为天王殿,弥勒佛坐像上方悬挂匾额“龙华一会”,传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邑人陶珽所书,清时被毁,今人孙文华重书。天王殿近前为一栅栏,旁为水池,池水清幽,可视鱼游。水池两侧为两个花台,正中为一佛龛。龛内塑一像,称菩提女,为宋末大理相国高泰祥女。《姚安县志·王志》记载,元朝初年,元兵大举入侵大理,段氏相国高泰祥以身殉国,其女菩提哀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乃出家于活佛寺”,“手植菩提以占兄弟之聚散,九植皆茁。后弟长寿等九人皆无恙,终得团聚。”菩提女塑像为名士赵鹤清撰书楹联: “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为“果证菩提”。像后龛内置书梵文一行。沿水池两侧再上阶梯即为正殿院落,院的四角为四个花台,台内植金桂、柏树,院靠水池近处ke有一碑亭,与菩提女像龛融为一体。亭两侧有碑,内容为蔡友松《重修龙华山活佛寺记》和由云龙《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从院落两侧上主殿,殿外走廊宽敞,边缘以大理石屏栏镶嵌固住。

大雄宝殿为龙华寺建筑群的主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前有过道,并有大理石护栏,屋脊显著,两山墙有封火,画有席纹,墙不开窗,巍峨壮观。殿内供释迦牟尼佛,造像庄严,塑绘精致,左侧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三世佛盘坐莲台,两侧文殊、普贤、达摩、阿难、迦叶菩萨像,均为明清风格。保护完好,庄严肃穆。佛龛镂空雕花板雕刻工艺精湛,每一块雕花图案均为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其雕工精细,图案精美,镂空雕刻规模之大,实属稀有,堪称雕刻技艺与佛教文化艺术瑰宝。殿前护围栏下的砖雕及墙脚处之装饰砖雕图案精美,设计造型兼有地方文化特点,图案大多为荷花、牡丹和动物狮子、鹿、麒麟等,这些砖雕构件图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焙烧而成。据专家考证,上部木构件为清代风格,而下部台基砖雕,墙体壁画为明代风格,是因为清两次被毁复建,柱础、台基未拆动之缘故。

主殿门楣正、侧上方分别悬挂有清克勤郡王所题“东亚大雄”以及高奣映“揽不盈掌”(王正云重书)、马驷良“鹫岭波罗”巨匾。

圆通殿是龙华寺建筑群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建筑物,其柱、梁、檀、枋等木构件用料粗大,最具明代风格特点。圆通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由正殿、偏殿、南北两厢、花园及照壁组成,照壁上依稀还有邑人赵鹤清绘制的大理苍山十九峰图案痕迹,该图画在赵鹤清《滇南名胜图》中有收录。

后轩北院位于龙华寺古建筑群北面,由正殿、南厢、北厢、东厢组成,分楼上楼下两层,建筑面积八百六十多平方米。结构简洁,为清代建筑风格,主殿及北厢房环绕山箐而筑,该院环境幽雅,四周古树参天,院内有两棵古树十分奇特,根连着根,一大一小,一棵结籽一棵不结籽,俗称夫妻树。后轩北院历来都是接待文人骚客及外来僧人歇息挂单的场所,徐霞客就曾留宿于此。

南北两厢房是龙华寺古建筑群的重要部分,位于大殿前面,南厢房坐南朝北,北厢房坐北朝南,分楼上楼下两层,南厢房还有地下暗室一格,南北两厢房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有较深的前廊,瓦顶重檐,布瓦悬山式顶,南厢房、北厢房建筑面积都是四百余平方米,为龙华寺院禅堂和客堂。

前殿又称过厅,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前后有廊,瓦顶为重檐,布瓦悬山式,上层为阁楼,阁楼前后开窗,建筑装修均为原样,保存较为完整,屋脊显著,殿前后均为四合院,殿内已无佛像。

钟楼鼓楼位于前殿南北两侧,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有前廊,瓦顶为重檐,布瓦悬山式,上层阁楼,中阁主间有三层,顶层小牌楼式门楼一间异常突出,第三层阁楼分别悬挂大钟和大鼓,并留有圆形和四方形开窗。顶层屋架四边均有清代斗拱跳跃延伸,并筑有四方块八字形瓦顶。

钟楼下层室内摆放了一尊铜铸卧像,这是明末清初当地名士高奣映(当地人都念“奣”为“kong”)的自铸等身铜像。

高奣映(1647—1707),号雪君,姚安府世袭土同知,学问宏富,著述八十余种,佛道、诗词、音韵、经史、天文、地理等无所不涉猎。据相关资料记载,高奣映自铸铜像本有两尊,一尊呈“平”字形,已被毁;另一尊就是现存的“安”字形铜像。

铜像葫芦上有铭文:“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胸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黑甜,睡到天荒地老。”右侧衣襟上也有铭文:“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则千千日,不靡盬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

此铜像为明代装束、髻发,头枕葫芦,两手自然折叠搭于两肩,两腿蜷曲相搭,处于闭目酣睡状态,显得安逸而自在。从所见资料来看,高奣映才识卓绝而生不逢时,一生经历了从南明永历流亡朝廷到清统治的更迭变化。其父曾任南明永历政权太仆寺正卿,相传永历帝在昆明的时候,年仅八岁的他曾随父入朝,因聪明伶俐应对永历帝问题而大受赞赏。1659年清军入滇后,永历帝被迫逃亡缅甸,高奣映父亲弃官于昙华寺出家,同时将世袭姚安府土同知传给了高奣映。第二年,才十三岁的他就考中秀才。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起兵反清,高奣映被其强令出任四川按察使,不久他就称病返回姚安故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占领云南,高奣映联络各地土官击溃吴三桂残余势力,被清王朝授予参政职衔。不久他就将世职传给了长子高映厚,自己则到附近的结璘山中隐居,开馆课徒,讲学著述,成果丰硕,被赞誉为“桃李满南中,著作贯一州”。后人评价其思想、学术成就可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相并列。

本来按自己面貌自铸铜像就不是一个寻常事,更何况此铜像其服饰还是明代式样!一般来说,像高奣映这样一个以儒为宗,出入释道,淡泊名利的名士,不应有为自己造像以求永生的“着相”想法。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才做了这么一件看起来有些惊世骇俗的事儿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不管是什么原因,高奣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这尊等身真容铜像,随着时间的流逝,竟然真的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当地群众至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自己哪里不舒服,摸一摸这尊铜像的相应部位,就有奇特的治疗功效,而摸一摸其头枕的葫芦,还能获得福禄寿喜的增益。日久天长,铜像的头部、手臂、腹部和膝盖,还有葫芦,如今都已经变得光亮可鉴了。

山门也是龙华寺建筑群的精华部分。门阔三间,主间为大门,次间为亨哈二将佛像。墙体均为金包银,大量砖雕构件非常精美,背面墙体空白处均有淡墨彩绘及墨迹。屋脊构造设计十分巧妙,轮廓挺秀,集中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及地方建筑艺术风格。照壁长十一米,宽近一米,高近六米,跟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形式非常相似。外观造型舒展,线条优美,简朴大方,充分体现了当时姚安与大理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墙体用土坯砌筑,外层用石灰粉刷,边沿为金包银,顶为小青瓦。照壁檐口下淡墨彩画和墨迹,均为名士文人书画题记,集中再现了龙华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丰祠位于龙华寺建筑群南边山坳内,旧名五福祠,光绪初年,马驷良倡建。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杨国文等续修,改祀张三丰。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明朝羽士张三丰结庐栖止姚安笔架山巅,时有灵异之迹。清朝乾嘉年间,丹灶犹存,张三丰离开姚安时,曾以草鞋挂文昌宫壁上,长二尺,题曰:“三丰鞋”。当地人在其去后,刻其像于石,建祠祀之。因笔架山山势高插云霄,烟霞出没,湿露沾濡,榱栋易腐,屡建屡倾,劳费不止一次。故于民国间迁祀于今址。三丰祠为四合院,正殿三间,祀张三丰塑像,民国末期,又将武庙内的药王及观音塑像迁祀于此。正殿檐下有小池,泉水涌出,味甘洌,马驷良题名曰:“漱芳泉”。祠外小溪环绕,垂柳成荫,别有风趣。马驷良先生曾题联:“凤岫出甘泉,泉上为楼,于此间多少佳趣;龙华寻古寺,寺旁有庙,看前面遥对妙峰。”

姚安龙华寺是省、州、县内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节会众多,尤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龙华会”最为驰名,现在已经成为游览胜地。1981年9月被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布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