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建议提案办理   > >  政协委员提案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姚安县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004007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 访问量:210 | 发布时间: 2025/7/3 16:37:30
县政协经济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新发展的提案》,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着力推动姚安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姚安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姚安文化旅游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统筹、分工协作,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协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不断开创姚安文化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一、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

依托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举办品牌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引导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例如,官屯镇马游村“梅葛文化节”活动、左门乡“葫芦笙文化节”活动、前场镇“开街节”活动等。在兼顾时间和地域布局的前提下,通过联合举办、政策优惠、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开展如“荷花节”“牛展会”等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鼓励旅游景区(景点)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2024年10月,结合姚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梅葛、坝子腔”,结合光禄古镇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雪君祠,打造楚雄州首部庭院剧剧目《蓝蜻蛉》,通过剧目讲述姚安县光禄古镇高氏家族,展现“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历史辉煌,在景区打造“文化+旅游”“非遗+旅游”“文物活态化”的演出模式,把优质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做成旅游产品融入姚安县旅游发展当中,以文化文艺提升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文艺力量增强赋能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开发我县红色旅游资源,结合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5年计划打造第二部姚安县红色题材庭院剧剧目,积极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文创产品。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实施“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路径,根据“非遗+旅游”的特点,开发“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使“非遗+旅游”奠定文旅融合的基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依托姚安文化生态保护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姚安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四)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着重打造一批A级景区,巩固提升光禄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把百果园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农旅休闲采摘体验示范区。创建一批旅游特色名镇,以金秀谷康养小镇和光禄古镇为重点,将光禄创建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巩固提升马游、大苴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成果,鼓励和支持官屯、栋川等乡镇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和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提升龙华寺、德丰寺、光禄古镇体验度,打造光禄古镇国学研学基地。依托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重点建设光禄古镇、姚安县马游梅葛文化产业园2个旅游文化基地,形成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民族文化、节庆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开发打造以“荷花节”“龙华会”等民族文化节庆为亮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体验、民族村寨旅游等为重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姚安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姚安旅游的体验性、参与性。

(五)推进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业态。

发挥姚安独特的暖冬气候、绿色食品产业等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与健康服务业、养生养老产业等融合,采取“旅游+非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模式,发展康养度假型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康养度假旅游产业,重点谋划建设天文观星半山酒店、洋派水库温泉酒店、马游梅葛文化酒店。培育“康、体、休”新兴旅游要素,重点开发旅游住宿、餐饮美食和旅游商品产业,支持县城嘉园、雄达等县内酒店提升完善,打造1-2家三星级酒店,在县城打造2-3家特色餐饮企业;打造县城—光禄古镇—洋派水库—马游—地索—光禄古镇的旅游精品线路。

(六)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合作。

整合姚安历史文化资源、国家级非遗文化资源,福田农耕文化、花卉产业、增强宣传效果,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包装文旅项目,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非遗文化人才,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育。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二、存在问题

非遗项目产业化程度低,民间传承力量支撑乏力,市场化运作困难。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工作量繁复且产量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投入旅游市场;虽然国家、省、州、县也都在同心协力的保护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稳步传承,国家给予各级传承人不同程度的生活补贴,各种大大小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会、文艺汇演也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组织下搞得风生水起,但从根本上也解决不了非遗传承人养家糊口的问题。

“传帮带”跟不上,创新思维不足,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传承,难点也在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去学习那些古老的技艺,加之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一部分传承人外出务工,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难于开展,制约着农村非遗项目传承的健康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很多的技艺并不能满足市场的审美和要求,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产品创新思维不足,青年人外出务工不愿传承这些技艺,更重要的是收入微薄无法靠其养家糊口,造成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三、今后工作计划

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融入市场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规划,认真扎实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要进一步抓好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工作;二是开展传承人培训班,尽量争取传承人能到外地学习,转变非遗传承人观念,让非遗和市场良性结合。二是积极与旅游开发公司对接,提高非遗产品开发力度;三是在当地学校开设非遗进校园课堂,培养传承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给下一代。

鼓励群众、企业和其他组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和旅游项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打造出一批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和演出场所,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推动“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示展演活动走进景区,融入百姓生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原真性、独特性,吸引游人,涵养消费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从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汲取你们的意见建议,希望您继续为我县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