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适中乡锚定“破壁垒、筑防线、暖民心”目标主线,积极探索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以下简称“两项政策”)有效衔接、无缝并轨的实施路径,创新实施“5433”工作法,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高效协同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将民生底线兜住、兜准、兜牢。
建强“五项机制”,夯实工作根基
一个专班统全局。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专班工作组,整合民政、乡村振兴、社保、医保、教育等多部门力量。明确一名副乡长统一分管民政救助与防止返贫监测工作,从领导机制上打破部门壁垒,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政策互补,形成协同高效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一个方案管全程。精心制定《适中乡“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操作流程与工作要求。推行“1+6”核心模式(即1套核心政策主框架 +6项配套实操细则),建立健全“对象主动发现-精准识别-会商认定-分类帮扶-动态管理”的闭环工作机制,细化流程图和责任清单,确保试点工作行有依据、环环相扣、规范可控。
一场培训全覆盖。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与政策解读培训会,面向全体驻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及专班工作人员开展全覆盖、深层次培训。聚焦“两项政策”衔接的核心要点、政策新变化、新要求以及衔接方法,重点宣讲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制作发放简明宣传手册,全面筑牢基层工作队伍政策基础和实践能力。
一支队伍突攻坚。抽调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残联等部门业务骨干及经验丰富的资深驻村干部,组建专业研判协调小组(攻坚专班)。聚焦收入财产核定难、多重边缘身份认定难、政策衔接模糊地带等症结性问题,牵头负责复杂疑难个案的联动处置与集中攻关。通过联合会审、综合研判,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集约投放,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应享尽享,特殊困难精准化解。
一个窗口全办理。 在乡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开设 “低收入人口认定(政策衔接)”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申请、收集诉求。窗口整合人员力量,优化流程,按程序转办核实信息,参与乡级研判分析,并对成员单位进行协调调度,成为政策衔接、诉求响应、服务优化的枢纽平台,大大提升了便民服务效率和统筹保障能力。
聚焦“四个同步”,精准靶向施策
坚持“防返贫风险化解”核心目标,创造性地将“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与多项基础业务深度融合。
疑点线索同步摸排。结合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一键报贫”系统预警、困难重度残疾人“结对关爱”、“问难解暖大走访”及“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多渠道、立体化摸排风险线索。
困难对象同步认定。在摸排基础上,对发现的符合条件的风险对象,打破原有政策界限,按统一的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进行初步审核和纳入考量。
帮扶政策同步落实。对认定的低收入人口,根据其困难类型、程度和需求,无需政策转换期,即时精准匹配并落实防返贫常态化帮扶政策包。
家境变化同步监测。共享共用监测机制,线上(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与线下(网格员走访、信息员报告)相结合,动态跟踪低收入人口及易致贫返贫人口的收入、支出、财产、健康、就业等情况变化。
通过“四个同步”高效联动,显著提升了政策响应的敏捷度和帮扶的精准度,实现了“两项政策”在基层操作的实质性融合与并轨运行。
坚持“三个统一”,提升识别精度
统一认定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标准;坚持辩证统一,多维度评估家庭困难程度和风险;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同时激发有劳力者内生动力,防止“养懒汉”。
统一覆盖范围。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全部纳入统一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管理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无劳力家庭”,试点期间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实施兜底救助。
统一认定标准。科学划设“低收入人口收入基准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10080元),作为纳入监测和救助的门槛。构建 “收入水平+刚性支出负担 +多维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估体系,规范家庭收入和必要刚性支出的核算与扣减标准。重点识别劳动力丧失、长期失业、收入来源极不稳定、重大变故、住房饮水安全无保障、特殊照护需求(孤老病残等)等核心风险点,不仅看“进账”,更看“开销”、看“隐忧”。明晰负面清单,确保认定过程阳光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抓实“三看”入户,摸透家底实情
严格执行“村级研判提名单、乡村联动核实情、集体会商定对象”三步识别机制。尤其强化“入户核查三看”:
一看“钱袋子”与“药罐子”(收支结构)。重点核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渠道、金额、稳定性及可自由支配收入;精准掌握因大病重病、重度残疾、教育负担、意外事故等产生的强制性、大额支出及其持续负担程度。
二看“家底子”与“身子骨”(资产、健康与能力)。全面了解和评估家庭成员结构(老幼病残比例)、健康状况(劳动能力、伤残和病情)、就业和务工情况(稳定性、收入)、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基本生活物资状况及合法财产情况。
三看潜在“风险点”(潜在致困返贫因素)。系统排查是否存在劳动力重大损失风险(如重病卧床、意外伤残)、主要收入来源中断风险(如失业、产业失败)、特殊刚性支出剧增风险(如家中新增重病患者或就学负担)以及突发重大变故(灾害、事故)等不稳定因素。工作专班依据“三看”详实信息,对照统一原则、范围与标准,进行集体会商、综合评估论证,精准形成六类低收入人口名单,按程序审定后实施“一人一策”分类帮扶。
自实施“5433”工作法以来,适中乡有效打破政策壁垒,实现帮扶对象识别更精准、监测预警更灵敏、政策资源更集约、帮扶措施更精准、基层负担更轻的良好开局。有力化解了部分边缘易致贫、返贫人口的困境,显著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初步构建起更为稳固、高效、有温度的分层分类兜底保障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