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常态化培养本土人才。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建立信息库,在镇内共摸排青年人才1137名,储备青年优秀人才38人。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机制,储备村组后备干部50名,回引到村任职4人。鼓励乡贤、企业家等积极参与家乡项目建设、结对帮扶等工作,1名乡贤人士捐资1万元用于老街村优秀学生的助学金奖励,1名本地企业家为老街小学捐赠价值1.12万元的空调4套。
二是技能化培养本土人才。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农村党员460余人。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培养“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7人。举办彝绣技能培训班5期,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精刺绣、善经营、懂管理的彝绣“女专家”。
三是产业化培养本土人才。依托9个农村党员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户长会、党员大会等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培养肉牛养殖和花卉产业技能人才,开展肉牛养殖培训2期,参训人数达108人,邀请昆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魔芋种植培训3期,培训人员65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