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姚安县前场镇新街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基层治理“五社联动”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模式和服务质效升级,显著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社区主导,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
社区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书记工作室”,统筹推进重点民生项目与矛盾纠纷调处。定期开展议事协商,召集“五社组织”负责人共商社区事务。近5年来,累计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了200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农村污水治理、山药良种基地等民生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不足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5万元,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网格化管理方面,横向以微网格为基本单元,科学划分149个微网格,选聘204名微网格长和网格员,实现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一张网”,确保社区管理无死角、服务全覆盖;纵向依托前场镇综治中心平台,搭建起镇、社区、小组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
社会组织协同,聚焦民生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建立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成立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6个社区社会组织,完善居民自治载体。2024年,社区干部、社工志愿者、乡贤等多方力量分片包组,累计召开“火塘会议”120余场次。通过“火塘议事会”等治理举措,实施了投资约500万元肉牛养殖示范村和投资1000余万元的农村污水治理等项目。目前,新街社区污水治理项目已覆盖23个自然村46个村(居)民小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社区还与镇社工站深度合作,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实施“常青树”“启明星”等专业社工服务。社工团队建立动态台账,针对特困、失能、困境儿童等7类群体开展“一户一策”帮扶,为特困人员制订生活保障方案,为困境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探访独居老人,协助困难老人申领救助金。同时,开展“启明星”儿童成长计划,探访关爱生活困难儿童,开办公益成长营,为儿童成长筑牢防线。
社会工作者支撑,专业力量破解治理难题
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信访接待化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便民利民服务“指挥部”,落实坐班人员开门接访,将信访问题、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打造网格服务队、山区“骑行巡逻队”“红袖标”平安建设宣传队、全方位调解队四支队伍,强化基层治理新力量。通过多元投入方式和评优评先等名誉奖励,提高了调解队伍的积极性,让“访民意、听民声、办实事、化矛盾”成为现实。
此外,社区实施“雪亮工程”“云视讯管理系统工程”“智能移动调解无纸化办公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治理通、办事通”兜底工程,实现群众诉求“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辖区内从2013年以来无命案、无邪教人员、无吸毒人员;2016年以来,未出现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2019年以来,无民转刑案件,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志愿服务常态化,激活内生动力共建和谐家园
通过举办志愿服务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举措,扩充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组建2支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队,吸纳51名党员群众成为注册志愿者,带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单”工作模式,建立“3+2”分办机制,实现各治理主体高效联动。2024年以来,为群众办理代缴水电费、领取困难补助等服务事项246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16场次,服务群众3350余人次。
社会慈善资源助力,凝聚爱心补齐民生短板
积极协调辖区商会协会、爱心人士等慈善资源,开展慈善捐赠、特殊群体慰问等活动。2024年初,争取资金40余万元安装前场高速公路收费站至集镇路灯170盏,解决了凉桥、水井冲等4个小组夜间照明问题。在集镇周边污水整治过程中,实施雨污收集、道路修缮等项目,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此外,社区还新建了社会工作服务站,整合爱心慈善资源,为户外劳动者、“两新”组织从业人员、客货车司机等提供歇脚、喝水、取暖、纳凉等服务,实现“小爱心”撬动“大治理”,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