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这座承载着“花灯之乡”“梅葛故地”“迤西文献名邦”美誉的滇中腹地,素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称颂。德丰寺、龙华寺两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静矗立,见证着历史的深厚积淀。姚安花灯、梅葛、坝子腔、莲花落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滋养着这片土地。1983年11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姚安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姚安县农民戏剧创作组成立,后发展为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以下简称“农戏协会”或“协会”)。
四十余年来,协会坚守“农民写戏农民演,农民唱给农民听,唱出时代好声音”的初心,以戏剧为笔、以非遗为墨,在思想引领、时事呼应、精品创作的实践中奏响时代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姚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

一、聚焦思想引领:以艺铸魂担使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姚安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戏协会自成立之初便将“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作为核心使命,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叙事,实现了“以艺铸魂”与“思想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姚安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思想根基与群众基础。
(一)以“农”为基,搭建扎根乡土的思想传播阵地
姚安是典型的农业县,“三农”工作历来都是全县发展要务。农戏协会深刻把握“源于农民、服务农民”的定位,将思想传播的阵地建在田间地头、农户院落,让理论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协会成员主体为农民,现有会员434人,其中农民占比超80%,他们熟悉农村生活、通晓乡土语言,能精准捕捉农民群众的思想困惑与需求。成立初期,协会成员用县文化馆废旧的油印机、弃置的单面纸自刻蜡纸,创办《学习园地》刊物,农忙时两个月聚一次、农闲时一个月聚一次,轮流在组员家中活动并自费解决食宿。演出时无报酬、骑单车,靠三个两百瓦灯泡、两盏汽灯和一块布幕坚持十余年,演出场次全靠熟人联系,最多仅收一碗夜面作为“酬劳”。这种 “接地气”的运作模式,让协会与农民之间没有距离,也让思想传播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土壤”。
如今,协会的宣讲形式更趋多元,但“乡土味”始终未变。他们将“大道理”转化为“小切口”,把“普通话”翻译成“姚安方言”,用“摆事实”替代“讲道理”。比如,演农村养老题材剧目时,台下年轻媳妇主动拉住演员的手承认不敬老人的过错;演红军长征故事时,“母亲为救红军排长忍痛献出亲儿”的情节让观众泪眼婆娑;演党风廉政建设节目时,鲜活的案例让党员干部警钟长鸣,有效降低了姚安县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犯罪率。正如群众所言:“这些节目,我们喜欢看,个个听得懂,知道是什么意思。”
(二)以“艺”为桥,实现非遗载体中的理论通俗化
非遗是群众情感的“共鸣点”,也是思想传播的“最佳载体”。农戏协会充分挖掘花灯、梅葛、坝子腔、莲花落的艺术价值,将党的理论政策、时代精神融入非遗展演,让“高冷”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文化产品,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思想宣讲”的双向赋能。
2013年12月,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牌的“姚安梅葛宣讲团”成立,办公室设在农戏协会,协会承担起“花灯宣讲”的核心任务。此后,协会以“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为目标”,将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政策要点,转化为花灯小戏、梅葛调、莲花落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例如,梅葛芦笙舞《脱贫致富谢党恩》以彝族传统歌舞为底色,生动展现了山区寨子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摘帽的喜悦;莲花落《孝亲敬老多福报》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姚安莲花落为演出形式,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仅入选2025年云南省曲艺优秀作品展演,更让“孝亲敬老”的理念深入民心。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姚安县农戏协会创作演出的“理论宣讲类”剧目占比逐年提升。仅2023年,协会就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普法强基补短板”“总体国家安全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12个专题,创作剧目144个,开展宣传演出262场,受众达16.94万人次,实现全县9个乡镇、77个村(居)委会全覆盖。这种“以艺传理”的模式,让理论宣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
(三)以“责”为要,强化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担当
“农戏协会是我家,会员人人都爱他。”这句协会宗旨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责任与担当。协会下设1个党支部,现有共产党员69人,占演职人员总数很大比例,这些党员既是艺术创作的骨干,也是思想传播的“领头雁”,为协会坚守正确的文化方向提供了坚强保障。
协会始终将“服务全县工作中心、维护农村稳定”作为重要责任。2001年起,协会完善章程与规章制度,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一年一登记”的管理模式,新会员入会前需接受谈话,明确“弘扬农戏精神、奉献敬业、吃苦耐劳”的要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会议(每年3至4月)、常务理事会(每半年)、主席团会议(每季度),确保工作与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在党员的带动下,协会主动对接政法委、公安、司法、水务、卫健委等40余家单位,开展“定节目、定演出场次、定《姚安花灯》刊物”的“三定”工作,既宣传了各部门的政策,也让农民了解了政府工作大局,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推进。
此外,协会还通过“党建+志愿服务”的模式延伸思想引领的触角。目前,协会已挂牌“姚安梅葛宣讲团花灯宣讲单位”“姚安县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楚雄州爱国拥军志愿服务单位”“姚安县‘法律明白人’服务站”等5个阵地,党员带头参与爱国拥军、普法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等志愿服务,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二、聚焦时事大局:紧扣中心工作,在彰显时代风貌中锚定创作坐标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号角。农戏协会始终以“紧跟时代、服务大局”为创作导向,将县域发展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关切的痛点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从 “自娱自乐”的民间团体成长为“服务大局”的文化力量,在彰显时代风貌中找准了自身的创作定位。
(一)与县域发展同频,紧扣中心工作的 “命题创作”
姚安的发展大局,就是农戏协会的创作主题。四十余年来,协会始终围绕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创作,从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到乡村振兴、普法强基,每一个时期的县域重点工作,都能在协会的剧目中找到生动体现。
在脱贫攻坚时期,协会创作了《脱贫致富谢党恩》等一批剧目,通过“农民演脱贫故事”的方式,展现姚安农村的变迁与农民的获得感;在乡村振兴阶段,协会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创作了反映农村产业发展的《大山之子》、宣传生态保护的《环保新风尚》等剧目,用艺术的形式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协会与县司法局合作,创作了《拒绝黄赌毒》《酒驾的代价》等普法剧目,通过“案例式”表演让人们知晓法律边界,有效减少了酒驾、赌博等违法行为。
为确保创作精准对接需求,协会建立了“部门联动” 机制。每年主动与40余家县级单位沟通,了解其年度宣传重点,然后分配创作任务,集中在协会创作基地改稿,经委托单位审查,县委宣传部终审后,再进行排练演出。这种“命题创作”模式,让协会的作品既“接天线”(符合政策导向),又“接地气”(满足群众需求)。例如,2022年10—12月,协会受省委宣传部抽调,加入“云岭百姓宣讲团姚安小分队”,赴红河、玉溪开展8场巡回演出,每场70分钟8个节目,内容紧扣“新时代云南发展”主题,圆满完成了省级层面的宣讲任务。
(二)与民生需求共振,回应群众关切的“现实创作”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农戏协会始终坚守的原则。协会的创作者都是农民,他们最懂农民的喜怒哀乐,因此能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有温度、有共鸣的艺术作品。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协会创作了《敬老爱老新风尚》等剧目,通过“儿媳转变”的情节,呼吁年轻人尊重老人,许多观众看完后主动改善与长辈的关系;针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协会创作了《平安回家路》,用“酒驾导致家庭破碎”的故事警示村民,有效降低了当地农村交通事故发生率;针对婚育新风,协会创作了《婚事新办不攀比》,倡导“简办婚礼、拒绝彩礼”,助力农村移风易俗。这些剧目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因此能直击人心。
协会还注重“演出效果”的跟踪与反馈。每次演出后,创作者都会与观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然后修改完善剧目。例如,最初的《扫黑除恶》剧目侧重“案例展示”,观众反馈“害怕但不知如何防范”,协会随即增加了“举报途径”“法律求助”等内容,让剧目不仅有“警示作用”,更有“指导意义”。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闭环,让协会的作品始终贴近群众需求。
(三)向省级平台延伸,展现姚安风采的“对外传播”
从姚安的田间地头到云南的省级舞台,农戏协会的创作不仅服务了县域大局,更成为展现姚安风貌的“文化窗口”。近年来,协会多次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戏剧曲艺汇演、展演和竞赛活动,用艺术的形式讲好姚安故事,提升了姚安的对外知名度与影响力。
2023年,协会参加“云南省广电5G广场舞电视大赛”,凭借融合姚安花灯元素的舞蹈获一等奖,为楚雄州增光添彩。同年,协会的梅葛芦笙舞《脱贫致富谢党恩》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戏剧展演大赛,获“优秀剧目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道用10分钟时长介绍协会,并展播了该作品。2025年10月,协会创作的姚安莲花落《孝亲敬老多福报》入选“2025 年云南省曲艺优秀作品展演”,在曲靖珠江源大剧院演出时,因“旋律优美、唱腔动听、接地气”获得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该作品还被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曲艺家协会授予“优秀节目”荣誉证书。
此外,协会还多次接待省级文化团体与专家的调研采风。2023 年,云南艺术学院青年编剧班30名学员到协会及创作基地采风,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同年,“曹禺奖剧作家云南行”活动中,100余名全国各地专家、作家专程参观协会与创作基地,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卫民评价协会“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农村群众文化典型”。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不仅让姚安的非遗文化与农民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姚安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关注与资源。

三、聚焦精品创作:提升原创力打造姚安标识,以艺通心讲好姚安故事
“精品力作是文艺的生命线。”姚安县农戏协会始终将“提升原创力、打造精品”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传承非遗根脉、健全创作机制、培育艺术人才”,推出了一批具有 “姚安辨识度” 与 “美誉度” 的佳作,既守护了地方文化的“根”与“魂”,也提升了姚安的文化软实力。
(一)守正非遗根脉,在传承中创新的“特色创作”
姚安非遗是协会创作的“核心资源”。协会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74人,这些传承人既是非遗的守护者,也是艺术创新的实践者,他们让 “花灯、梅葛、坝子腔、莲花落”等非遗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在传承方面,协会注重“原汁原味”的保护。保留花灯的传统唱腔与舞蹈动作,传承梅葛的彝族叙事风格,坚守莲花落的“说学逗唱”特色。例如,姚安莲花落《孝亲敬老多福报》严格遵循“七字句为基础、押韵顺口”的传统格式,音乐设计融入姚安民间小调,表演时使用“霸王鞭” 等传统道具,让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姚安莲花落”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现。
在创新方面,协会注重非遗与时代的结合,将现代题材融入传统形式,用非遗演绎新时代的故事。例如,梅葛《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用彝族传统“梅葛调”演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内容,让彝族群众既能感受“非遗”的魅力,也能理解党的政策;花灯小戏《生态姚安美》将传统花灯的“扇舞”与“环保主题”结合,展现姚安的生态之美,既符合时代主题,又保留了花灯的艺术特色。
协会还通过“非遗普及”扩大传承基础。自2022年起,在姚安县文化馆的指导下,面向社会免费开办少儿舞蹈班、月琴班、二胡班、葫芦丝班和简谱班,由协会里面的传承人担任老师,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截至2024年,已有300余名青少年参与培训,其中10余名学员加入协会演出队,成为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
(二)健全创作机制,专业赋能与群众智慧的“协同创作”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农戏协会建立了一套从“创作”到“演出”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通过“专家指导、集体改稿、严格审核”,确保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
在“专业赋能”方面,协会长期邀请省、州专家开展培训。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甘昭沛、董军、夏爽,省文化馆曹野默,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李垠、夏德金等专家、学者,先后为协会讲授戏剧创作课。原州花灯团吴子惠、州文化馆周倩等艺术家,多次辅导协会演员的表演技巧。77 岁的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退休专家吴思明,还专程到协会创作基地指导非遗传承与创作。此外,协会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创作、表演培训班,近四年来更是坚持“每月一次”的常态化培训,让会员的创作与表演水平持续提升。
在“集体创作”方面,协会形成了“分工协作、畅所欲言”的氛围。创作任务分配到个人后,创作者先完成初稿,然后在创作基地集中改稿,会员们“不怕揭短、大胆提意见”,从剧情设计、台词打磨到音乐搭配,逐一讨论完善;对于重点剧目,协会还会邀请委托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参与讨论,确保作品符合政策导向与群众需求。如《孝亲敬老多福报》的创作过程中,团队先后修改8次,仅台词就调整了20余处,最终形成了“情节紧凑、语言通俗、情感真挚”的作品。
在“审核把关”方面,协会建立了“三级审核”制度。稿件完成后,先由协会主编、副主编初校,再交由委托单位(如县司法局、县卫健局)审查,确保内容准确,最后由县委宣传部终审,确保思想方向正确。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排练、内审彩排,直至演出。严格的流程管控,让协会的作品质量得到了保障。成立至今,协会创作的剧目从未出现过思想偏差或内容错误,多次被州县评为“优秀文艺作品”。
(三)打造姚安名片,以成果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品牌创作”
经过四十余年的积累,农戏协会已成为姚安文化的“一张名片”,其创作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获得认可,更在提升姚安文化软实力、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协会获得了各级部门的表彰。主席赵章才201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协会被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先进集体”,两次被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表彰为“文联工作先进集体”,三次参加云南省曲艺展演竞赛获 “特别贡献奖”“优秀剧目奖”“展演奖”“优秀组织奖”,三次参加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获“汇演奖”“传承奖”“表演奖”,这些荣誉,既是对协会工作的肯定,也是姚安文化实力的展现。
在“文化传播力”方面,协会的作品已经成为“讲好姚安故事”的载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楚雄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协会事迹,协会创办的戏剧刊物《姚安花灯》已刊出95期,每期印刷500—1000册,分发至全县各乡镇、村(居)委会及省、州文化部门,成为外界了解姚安文化的重要窗口。协会的演出不仅覆盖姚安全县,还走进了红河、玉溪等州、市,甚至通过省级展演让更多人认识了姚安的“非遗”与农民艺术。
在“文化凝聚力”方面,协会的作品增强了姚安人的文化认同。无论是《脱贫致富谢党恩》展现的“姚安脱贫故事”,还是《孝亲敬老多福报》传递的“姚安传统美德”,或是《生态姚安美》呈现的“姚安自然之美”,都让姚安人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乡,从而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自信。许多观众表示:“看了农戏协会的精彩演出,觉得我们姚安的文化传承的特别好,自己感到很自豪。”

四、结语:以艺为炬,赋能姚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四十余年风雨兼程,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从“艰难起步”到“担当使命”,从“油印刊物”到“省级获奖”,从“自娱自乐”到“服务大局”,用农民的智慧与艺术的力量,奏响了属于姚安的时代强音。在思想引领上,协会以艺铸魂,让党的理论扎根乡土;在时事大局中,协会与时代同步,让文艺服务发展;在精品创作上,协会守正创新,让姚安文化绽放光彩。
未来,协会将继续背负艰巨使命,以“传承非遗、服务群众、助力发展”为己任,创作更多具有姚安辨识度的精品力作,以艺通心讲好姚安故事,为提升姚安文化软实力,以艺赋能姚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文化力量。正如协会成员所说:“只要农民需要,只要时代需要,我们就会一直演下去,一直唱下去,让姚安的花灯、梅葛、坝子腔、莲花落,永远响彻在滇中大地上。”(管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