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力度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意识”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结合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大力开展培训,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膜、节能和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的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全面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规定的42种高毒高残留农药,查处不按规定超范围使用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建立废农药包装废弃物多种回收利用机制,制定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方案》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田间残留,不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关于“加大对工矿废水流出的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力度”的相关建议
为加快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2022年1月成立姚安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姚安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李建兼任,专班在姚安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组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工作,协调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落地、报表的统计和上报等相关事宜。各职能站所负责指导乡镇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各项技术措施推广、落地、并建立台账资料,按要求上报专班办公室,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职好各自工作,保障了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顺利推进。
2022年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目标:一是完成州政府下达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5534亩、严格管控138亩的指标,持续推动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0%以上。二是及时开展农产品协同监测土壤农产品采样送检。三是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落地。四是及时开展基础资料收集。为使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目标实现,2022年5月30日制定了2022年姚安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根据目标要求,具体制定每个图斑的安全利用措施,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
三、关于“继续加强农用地膜废弃物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建议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了《姚安县农药化肥及农膜回收工作方案》,针对我县烤烟100%实行地膜覆盖栽培,农膜残留污染多的实际,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2021年全县实施6.4万亩0.01mm地膜覆盖栽培,4.25万亩0.01mm烟田废弃地膜集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共投入补贴资金191.75万元,其中6.4万亩0.01mm地膜推广每亩补贴烟农20元,4.25万亩烟田废弃地膜集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每亩补贴合作社15元。烟农自愿购买0.01毫米地膜的,根据购买数量,按照6.5公斤/亩折算面积。实施烟田废弃地膜集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烟农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7.5公斤/亩折算资源化利用面积。
2021年共集中回收0.01mm烟田废弃地膜4.32万亩,回收地膜280.8吨,由合作社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此项工作开展极大地改善我县固体废弃物对土壤污染,地膜回收率达67.5%,农膜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四、关于“继续加强农药化肥残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建议
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行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2019年以来,全县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2021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8514吨,比上年度减少239吨,减量2.7%。农药使用量312.78吨,比上年度减少2.74吨,减量0.86%,实现了化肥农药负增长的目标,较好地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任务。
五、继续加强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建议
一是持续抓好田园清洁行动,推广粮改饲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2021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0万元,实施粮改饲1.167万亩,收储3.5万吨青贮饲料;积极引导企业 收购作物秸秆制作草棒、草席、种植食用菌、加工生产有机肥。大力宣传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堆捂高效农家肥技术和机械粉碎秸秆埋沟压土等多种还田技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使用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引导农户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工作,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二是深入开展养殖粪污等源头综合治理,实行养殖粪污的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养殖粪污治理的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常态运行。三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全县划定禁养区13平方公里、限养区33平方公里,切实推动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全面取缔禁养区内16家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四是开展畜禽养殖场粪污排放治理。积极构建畜禽粪便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加强宣传,推行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或拴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开、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减少污水排放。通过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五是加强生活污染控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按照云南省相关部署,建立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废弃电子产品等含重金属废物的收集、暂存、转运和安全处置网点,避免随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贮运和处理处置,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六是加强垃圾和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按土壤环境调查相关技术规定对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严格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坚决查处渗滤液直排和超标排放行为,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漏、防扬散、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等措施。
六、关于“继续拓宽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的相关建议
作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自2018年以来,财政投入到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资金就达1544万元,为打赢净土保卫战提供了强有力财政保障。资金由县级统筹用于耕地污染防治、轮作休耕、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2018年以来,省以上财政已下达1544万元,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污染、加强农用地保护以及推进耕地保护修复等专项工作。其中:省级畜牧粪污资源化利用、粮改饲资金403万元;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资金400万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轮作休耕项目资金600万元;省级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用于农药包装物回收、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等资金141万元。同时,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通过预算安排,单独出资或者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方式,推动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土壤污染防治,支持土壤修复治理产业发展。在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下,我县受污染耕安全利用率达100%,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整体安全稳定。
七、关于“完善大气、水、土壤全要素协同监管机制”的相关建议
我局将按照“农业精、农民富、农村美”的要求,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全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推动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一是实施标准打造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突出“稻—菜”轮作模式,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先行区建设,启动水果花卉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肉牛示范县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污染源底数,适时启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强化农业执法监管,排除农业面源污染隐患。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发展。三是围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秀美乡村。以“康养+农业”发展为引领,把发展绿色农业的要求转化成农业生产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内在需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体系整治,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使产业和新村由单一的生产、居住功能向休闲、观赏、旅游、康养等功能扩展,推动农业真正成为保障供给、涵养生态、美化乡村、富裕农民的绿色产业。四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秸秆“五化”利用为纽带促进人畜粪便和秸秆利用,逐步提高秸秆原料化利用水平。强化农作物秸秆禁烧监管,建立网格管理和监管机制,划定禁烧区域,打击违法焚烧秸秆行为。
感谢你们对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并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7用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