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建议提案办理   > >  政协委员提案
姚安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对政协姚安县第十届 第一次会议第7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姚安县卫生健康局 | 访问量:4506 | 发布时间: 2022/7/6 16:31:47

罗世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首先感谢你们多年来对卫生健康系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卫健局领导非常重视该提案,经深入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姚安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至2022年5月31日,姚安县卫生健康系统共有行政编制10名、实有行政人员19人。共有事业编制611名,实有人员551名(含参公管理6人),事业编制缺编60个。

1.共有各类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工勤人员20人。其中中专以下文化11人、中专以上文化82人,大专以上文化240人,本科以上文化218人。35岁以下185人,36-45岁294人,46-55岁61人,55岁以上11人。

2.专业技术人员531人,高级职称103人,中级职称181人,初级职称215人,无职称32。

3.工勤人员20人,技师3人,高级工17。

二、影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卫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乡镇卫生院人员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卫生健康人员以总人口的比例相差太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急需解决的是临床医生紧缺问题。

(二)由于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全县卫生医疗单位自1999年以来享受退休优惠政策后,部分医务人员相继退休和调离,“断代”现象比较明显形成了医务人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现有的医务人员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补充,给农民群众的看病就医带来了不少影响。我局每年都向政府提出进行县级、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特别的护理人员的招考工作,但由于多方面问题每年引进人才人数太少,为此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欠缺比较严重。

(三)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特别是临床医生、妇产科、儿科)等方面的人才,随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趋势。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姚安县卫生健康系统围绕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姚安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是注重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队伍;二是注重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科带头人,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姚安县健康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姚政办通2017)65号,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博士、硕士生到我县工作,一次性分别给予5万元、30万元安家补助费以及每人每月给予800元、1000元生活补助;到乡镇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月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科医师(本科)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日制本科生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的每人每月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县级及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连续工作满2年(含2年)以上的,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岗位补助。共使用人才引进、招聘工作经费3万余元。落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日制本科生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的6名执业医师每人每月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共计108000元。

(二)2020至2021年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计划,促进了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政府批准卫生健康系统共安置“三支一扶”大学生12名、按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8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专项招聘专业技术人员61名,州级批准招聘全科特岗医生2名。乡镇卫生院招聘编制外聘用人员18名(临床、护理、中医、儿科等专业),招聘的人员在学历层次上均为专科以上学历。紧缺人才引进26名。2021年招聘外聘护理人员37人。2022年紧缺人才引进8名,安置定单定向毕业生4名。

(三)城乡协作。完善和落实“万名医师下基层”制度以及“晋升职称前必须到基层服务规定期限”制度等,县级医院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到上级进修力度,将医务人员进修情况列入各医疗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定期业务学习、研讨制度,积极鼓励开展县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中青年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到上级医院进修、跟班学习、岗位交流等方式,抓好卫技人才的锻炼和使用。

(四)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办好临床、护理专业本科、专科班,抓好全科医学培训班等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筛选推广基层适宜卫生技术。同时制订办法。为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2019年、2020年与大理大学、楚雄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开展在职学历教育,共招收临床、护理、检验、药学专业中专、专科、本科学员192人。

(五)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引进、培养、稳定”等环节,开展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活动,对基层卫生院在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定期派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加强培训。加大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积极发挥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农村卫生工作者协会以及卫生进修学校的平台,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和学术讲座,特别是加强全科知识和适宜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有重点地培育和树立一批扎根山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知名医生”,建设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学术技术领先、治疗效果显著的“知名科室”。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公益性质突出、服务质量优异、医院管理规范的“知名医院”。

四、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

(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姚安县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国家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关心爱护,为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中央层面相继出台一系列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卫生健康系统迅速行动,商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讴歌弘扬白衣天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广大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强的后援支撑。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若干措施》《关于全力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薪酬待遇、工伤认定、职称评聘、生活保障、个人防护、轮休休整、心理调适、家庭帮扶、执业环境、先进表彰等方面明确一系列关心关爱政策措施。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当地细化落实的地方政策文件,重点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爱护。广大医务人员备受鼓舞,义无反顾地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斗争。

(三)积极推动全县医疗机构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提高医务工作者的阳光收入,深化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符合条件的医务工作者可以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和护龄津贴等。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坚持实践导向和科学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工作业绩,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外语倾向,鼓励医务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希望“提高医务工作者薪酬待遇”,由于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薪酬总量,受地方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宏观调控提高待遇财政补偿政策要支持发力,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受制于医保部门管控,真正落实“提高医务工作者薪酬待遇”需要部门间协同。

(四)切实落实“提高医务工作者薪酬待遇”,首先要解决补偿来源;其次薪酬总量控制要放开;最后,加强绩效考核与监管。补偿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单一依靠财政大幅提高补偿,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可能性不大;需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受医保基金的有限性决定,医保放开大幅提高医疗收费价格的可能又不大,最后的来源就是医院自己开源节流,等靠要不如自救,加强成本控制,增加可分配资金,提高待遇。

(五)落实“两个允许”政策,还需要人社部门及财政部门给政策,可以突破工资总量,放大结余用于薪酬分配的比例,允许医院自主进行分配。绩效考核配套,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为保证医院公益性,实现政府办医的目标,通过绩效考核配套,通过对医疗服务行为监管,考核成绩较好的可以提高薪酬绩效总量,考核成绩不好的减少薪酬绩效总量。总之,提高医务工作者薪酬待遇,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需要实招和硬招,卫生经济规律使然,资金来源是绕不过去的坎。  

罗世柳委员,衷心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全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及对卫生健康局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姚安县卫生健康局   

              202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