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文史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主要存在问题:一是乡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服务组织不健全,部分群众科技观念差,接收能力低。二是科研机构力量及成果与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对接,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不够。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此外,还存在以下一些方面问题。
(一)县、乡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年龄偏大,出现了青黄不接,难于为继的现象。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编制7人,实有在职工7人,长期抽调2人,35岁以下1人,占14%;50~59岁以上的有6人,占86%;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实有人数55人,40岁以上的有41人,占74.5%,50岁以上的有7人,占13%。因为受人员编制的控制,有的单位多年无法通过招考引进人员,导致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现象突出,推广队伍青黄不接,出现了断层。
(二)县乡两级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机构隶属乡镇政府,名义上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农技中心人员多是在编不在岗,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很少,由于乡镇普遍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如适中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才有3人、大河口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3人)。难以保证上级各部门安排的项目都能完成。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常被抽调去干的不是农技服务工作,安排工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农技推广职能的发挥。
(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知识老化,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能力不强。虽然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每年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但培训的都是一些带有公共性、观念性的知识,无法针对行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培训,上级部门也很少组织培训,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缓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由于受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的控制,部分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按时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影响了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县农技推广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农艺师2人,占28.6%,农艺师2人,占28.6%,助理农艺师1人,占14.3%;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5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6人,占29%、农艺师17人,占30.9%,初级职称23人,占41.8%。由于受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的控制,由于每年县、乡级站所可以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指标控制,导致部分符合条件的人员无法评定专业技术职务。
(五)在职不在岗和被乡政府抽调使用人员较多,难于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任务的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实有人员55人,有10余人被抽调到乡政府工作,无法保证时间,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上几方面原因是制约我县加大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局主要是从:一是加大乡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强与县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多地引进科技力量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抓好科研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对接,促进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与乡村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对乡村农民进行科学知识培训,促进创新要素向乡村集聚的新局面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性的工作。
(一)加大与省、州、市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机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比如:2021年上半年我局与省农科院花卉所、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州农科院、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大田镇软籽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深度合作,引进技术、知名专家,对我县农民合作组织、专业种植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仅2021年上半年就利用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贫困劳动力产业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实用农业科技培训等项目资金在全县开展软籽石榴冬春季修剪、抹芽、摘心;长寿仁食米豌豆、魔芋绿色高产高效、山药新型模具种植技术;切花玫瑰管理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猪养殖等理论培训86场次,培训10320人次;现场实作培训41场次3000余人次。大大提升广大种养殖户科技水平,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抓好科研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对接,促进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我局与楚雄州农科院合作启动实施姚安县优质软籽石榴品种圃建设,从省内、国内引进优质软籽石榴母树10余个品种50余株,定植在白龙寺新建选种圃10亩。以期通过选育品种优良、丰产性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作为我县主推品种推广种植。解决目前软籽石榴种植品种杂乱、品种退化问题。在如2021年我局先后从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玉溪市农科院、楚雄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引进一批优良水稻21个(国标型10余个)、豌豆10个、油菜16个(低介酸型10个、菜台加工型6个)、玉米20余个(青储玉米4个、高油玉米8个)、鲜切花观赏玫瑰等新品种,在我县开展示范种植,以期通过引种种植选择出适宜我县区域种植,并且质优、抗病性强、在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当家品种。提供给广大种植户推广种植。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与乡村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对乡村农民进行科学知识培训,营造良好的乡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乡村集聚的新局面。从调研情况看,乡村农民对科学知识需求:一方面比较渴望得到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乡村比较缺乏既董农业新技术,又能够掌握从事农业农村实用新技术科技培训人才。近五年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利用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全县9个乡镇120名科技人员,按照三年一个轮回的培训方式,联系省内科研院校(云南农业大学、红河学院)等培训机构,对全县乡镇120名(其中:高级职称54人,中级职称42人,初级职称29人;技术工人2人)科技人员实行年不少于5天40学时技术轮训培训,以期通过培训提高乡村科技人员掌握农业新技术水平、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县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你们继续对我局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加快姚安县乡村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