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村集体经济总体情况
2022年年末,全县77个村(社区)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到1320.07万元,比2017年的437万元增883.07万元,增长331%。其中:收入10万—20万元的村59个,占77%;收入20万—30万元的村11个,占14%;30万—40万元的村6个,占8%;40万—50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1%。
二、主要措施
(一)筑基固本增动力。县、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联系、调查研究、指导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优先从德才兼备、群众基础好,懂经营、善管理,有经济头脑,有致富本领的“能人”中选拔村“两委”成员,下派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村级后备人才培养号召力强、组织力强、致富能力强,能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三强三带”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不断优化村级组织队伍,增强富民强村的内生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凝聚党政齐推、上下发力抓发展、促增收的强大合力。
(二)因村施策抓收入。姚安县辖77个村(居)委会中,有贫困村44个、非贫困村33个,坝区村36个、山区村41个,各村的区位交通、资源条件、气候环境、发展基础都不相同,各村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量身定制一村一策“富民强村”实施方案,探索出了盘活资产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增收路子,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建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农资供应”、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三)盘活资产抓收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清理核实77个村(社区)1205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92259.45万元,对50个村(社区)的9681.1万元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各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抓经营,通过成立合作社自主经营或租赁给经营主体经营等方式实现资产收益。
(四)产业扶持抓收入。2018年以来,整合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959万元,扶持44个贫困村建设养殖场23个、蚕种站1个、石榴、蔬菜大棚1860亩、冷库6座、光伏发电站38个,建成的资产按40%折股量化到村集体、60%量化到贫困户,引入经营主体租赁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红,探索建立了“经营主体+基地+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五)拓宽渠道抓收入。为破解山区资源匮乏,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发展产业难的困境,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成立农业开发投资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主体,争取整合易地搬迁、沪滇协作和财政涉农资金2.64亿元,在姚安坝子农业产业园区流转土地建设温室花卉基地11个、绿色蔬菜基地2个、肉牛养殖基地1个,引入龙头企业租赁经营,资产收益分配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脱贫户。2022年,农投公司实现可分配收益984.08万元,分配给54个村集体240.34万元,平均每个村实现集体收入4.5万元,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建基地,公司入驻抓运营,“山坝牵手”发展“飞地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新路子。
下步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和举措,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紧紧围绕“激活内力、借助外力”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倍增”工程;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集体经济战斗力。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核心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强化土地保障,进一步破解集体经济发展土地制约。四是优化资金配置,进一步破除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瓶颈。通过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等相关涉农资金,在确保资金性质不变、投入方向不变、监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统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盘活农村集体现有资产、资源,进入市场运作,把资产变成资本,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本增值,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感谢你们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和关心,希望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姚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9日